如何科学用脑


1. 功能类比

计算机工作的必要条件:

1.cpu

2.内存

3.读写功能

4.硬盘

5.可执行程序

人脑类比:

1.神经信号传输(速度)

2.感知空间+思维空间

3.记忆和信息索引的方式

4.记忆存储区

5.哲学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五方面对应的特点

1.神经信号传输速度,对应人脑思维的速度,这个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大的。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流水线工人。

2.感知空间只需要被动的接受信息就可以了,他可以和思维空间叠加,辅助思维。 思维空间:对应的就是想象区。里面堆砌的是各种 物体,名词,经验,规律。

这些是大脑激活的可意识到的信息集合。 主动思维时,思维空间需要注意力引导才能实现运算,而且能同时在线的内容并不多。

3.现代研究指出人和人之间的记忆速度和回忆信息的结果,差异是很大的。这个过程中人和人对信息的编码和存储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4.记忆存储区:大脑实体本身,在不同的外界刺激下,会激活不同的区域,是思维空间的持久化载体。 由于目前的研究指出人的大脑尚有很多存储空间未曾利用,所以我们不认为存储区是正常人的差异来源。

5.认知逻辑的实现 人类差距比较大的主要是可执行程序。也就是每个人做事的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3.内存区的状态的决定因素

能否发挥我们大脑的潜力,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能量供给是否充足。 这个吃饱了问题就不大。 如(http://blog.hobbys.cn/article/2022/8/29/13.html)第二种情况所述。

2.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无干扰。

3.大脑是否休息充分。 能顺利激活。

4.感知区域大小。 即辅助空间如实物文字等。

5.思维空间的容量 同一个人主要取决于2,3

内存空间对每一个人来讲,基本上是固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和注意力的衰退,这个区域也是逐渐缩小的。二三十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

另外注意力的集中度相当于存储区的索引,集中度越高,他就能越精准的把素材加载到想象区。

由于大脑的某一个区域不可能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能关联的步骤推演也有一个上限(单次思维的深度)

4.有效的利用大脑的内存区

1.事先尽可能好的,让大脑休息好。

2.根据应用场景对基础信息进行精简编码,这样可以提高想象区的容纳数量,相当于扩容(类似于模块化,抽象规律化,新造概念)

3.有效利用感知空间辅助思维

4.多角度思维来延长注意力的持续时间。理想情况下,轮询休息的间隔能大于功能恢复的时间就可以无限的思考下去。 但是这里有一个无法绕开的限制,就是问题的名词概念区是始终激活的。

5.合理控制注意力时间,在性价比及较高的思维深度上解决一个小问题,然后迭代到下一次的思维过程中。

这样不断的迭代,可以等效的认为是在更大的内存空间上和更长的注意力时间上实现更加复杂的逻辑(思维深度)。

单次推理思考的有限性决定了。思维不可能扩散到无限的空间,也就是全部真理是无法认知的(我们远非完美)。

这里的无法认知的范围是小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范畴的(http://blog.hobbys.cn/article/2022/8/22/2.html)(理想的上帝也有他不懂的)

5.思维过程可能遇到的异常问题:

结论矛盾:

概念属性规律是否正确

无法思靠:

1.概念环节缺失,可能性空间未知。只能猜测后绕过用其他角度尝试,这个是最无解的。

2.思维元素过多,注意力无法同时加载,需要感知空间辅助

3.体能到达极限,需要休息